纳米抗体源自骆驼科动物的重链抗体,成为当前各类生物医学应用中的重要工具。通过构建羊驼纳米抗体噬菌体展示文库并进行抗原筛选,高亲和力的纳米抗体得以获得。在本文中,我们将探讨纳米抗体设计与优化的结构特征、功能属性及相关计算方法。我们分析了它们独特的抗原结合域,并强调了互补决定区(CDR)在目标识别及特异性中的关键作用。
进一步探讨,从生物学的角度看,纳米抗体相比于传统抗体具有多种优势,包括小尺寸、高稳定性以及良好的溶解性。这些特性使其在诊断、治疗和生物传感中成为高效且低成本的抗原捕获工具。
传统抗体呈Y形,由多种结构域组成,而纳米抗体(Nanobodies)则是缺少轻链的抗体片段,首次在1993年于骆驼血清中被发现。相比一般抗体,纳米抗体结合亲和力与单克隆抗体相当,且能够与传统抗体难以接触的隐蔽表位相互作用,例如酶的活性位点和SARS-CoV-2的刺突蛋白中的表位。
纳米抗体含有免疫球蛋白样的β-夹层结构,提供了结构稳定性。其构成由三个互补决定区(CDR)组成,尤其是CDR3区在结合特异性中扮演重要角色。纳米抗体的CDR3部分通常较长,占据的结构空间比常规抗体更大,进而扩展了其结合能力。
纳米抗体的其他组成部分由框架区构成,其结构更为保守,确保了其单体状态并减少了自我结合的可能性。与传统抗体相比,纳米抗体具备小分子量(约12-15kDa)、优秀的稳定性和良好的生物兼容性。更重要的是,纳米抗体可通过经济高效的细菌表达系统大量生产,同时也能通过真核表达系统获得更高的生物活性。
由于这些显著的特性,纳米抗体逐渐取代传统抗体,成为生物医学研究中的新型工具。例如,它们可用于稳定蛋白的构象、调控G蛋白偶联受体,并在抗病毒研究中展现了巨大的潜力。特别是在COVID-19疫情期间,许多研究开始探索纳米抗体作为抗病毒剂的可能性。
值得一提的是,纳米抗体被设计用于特异性靶向SARS-CoV-2刺突蛋白的受体结合域,阻止了病毒与宿主细胞ACE2的结合,从而具备中和病毒感染的能力。
我们的品牌金年会金字招牌诚信至上,致力于利用噬菌体展示技术,生产高生物活性和高亲和力的纳米抗体,欢迎咨询我们了解更多信息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