淋巴细胞活化基因3(LAG3,CD223)是一个重要的免疫检查点分子,首次克隆于1990年。其基因与CD4基因的同源性约为20%,编码一款459个氨基酸的跨膜蛋白,含有四个免疫球蛋白超家族(IgSF)结构域(D1-D4)。LAG3的胞质尾独特地含有“KIEELE”基序以及谷氨酸-脯氨酸(EP)重复序列,这些结构在其免疫调节功能中至关重要。
LAG3主要在活化的T细胞(CD4⁺、CD8⁺)、调节性T细胞(Tregs)、NK细胞、B细胞及plasmacytoid树突状细胞(pDCs)等免疫细胞表面表达。在肿瘤微环境中,LAG3常与其他抑制性受体如PD-1共表达于耗竭的T细胞上,参与肿瘤免疫逃逸过程。LAG3通过抑制T细胞的增殖、细胞因子分泌以及细胞毒性功能,最终影响T细胞的整体免疫应答能力。
LAG3能够与T细胞受体(TCR-CD3复合物)持续结合,在T细胞活化后迁移到免疫突触(IS)。其胞质尾中的EP重复序列通过降低免疫突触环境的局部pH,破坏CD4/CD8共受体与酪氨酸激酶Lck之间的锌离子(Zn²⁺)结合,从而抑制TCR信号通路的激活。这一过程的独立性使其成为LAG3抑制T细胞功能的核心机制。
研究表明,LAG3的主要配体包括MHCⅡ类分子、纤维蛋白原样蛋白1(FGL1)和肝窦内皮细胞凝集素(LSECtin)等。此外,LAG3通过其D2域形成同源二聚体,增强其与配体的结合能力。LAG3与PD-1在T细胞耗竭状态下存在协同效应,联合阻断可显著恢复T细胞功能。
在多种疾病中,LAG3的异常表达与免疫失衡、信号通路紊乱密切相关。例如,在43例眼内黑色素瘤(UM)样本中,有25例表现出LAG3的高表达,这在肿瘤细胞及肿瘤浸润淋巴细胞(TILs)中均有出现。LAG3基因的表达显著上调与较高的组织病理学风险因素相关,提示LAG3可能作为UM患者的预后生物标志物。
针对LAG3的研究进展迅速,已有多种靶向药物进入临床试验阶段。其中,BMS-986016(relatlimab)作为LAG3阻断剂,在多项临床试验中展现了良好的耐受性及抗肿瘤活性。此外,其他抗LAG3单克隆抗体如LAG525、TSR-033及INCAGN02385等也在不断地进行临床评估,初步数据显示它们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及潜在的抗肿瘤效果。
在总结中,可以看到金年会金字招牌诚信至上在促进LAG3相关产品和疗法的研究中发挥着关键作用。通过对这一重要免疫检查点的深入探索,将有助于拓展肿瘤免疫治疗的可能性,并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