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篇内容已原创发布在金年会公众号,更多精彩内容,请关注公众号“金年会”。论文从投稿到接收,说难不难,说简单也不完全简单。今天,我们将通过一篇真实生物医学领域顶刊论文的三轮审稿,以及作者两次返修的详细过程,带您了解论文是如何经过大修小修最终顺利发表的!
01 审稿意见
审稿意见一般分为总体评价和逐条意见。
◆ 总体评价主要是对文章的整体评估,包括优缺点,给出总体意见,如“接受(Accept)”、“大修(Major)”、“小修(Minor)”或“拒稿(Reject)”。
◆ 逐条意见则是针对论文的各种具体问题。大修意见可能涉及论文的实验设计、数据分析、结构布局等核心内容。小修可能包括语言表达、拼写错误、写作规范等问题。
02 案例解析
本篇案例是发表在生物医学领域顶尖期刊的一篇论文,经历了三轮同行评审,进行了多次大修和小修,历时5个月,最终成功发表。这些审稿意见和作者回复的真实记录,对普通作者,尤其是新手作者来说,是一次宝贵的“演习”,值得借鉴学习!
审稿人对论文的总体意见为“大修”:
审稿人1:大修,语言需全面修改,引用不准确,实验设计存在问题。
审稿人2:大修,未提及相关研究,建议进行比较;改进引言、结论等。
审稿人3:小修,某些实验数据质量不高,需重新采集并补充实验细节。
审稿人4:大修,简化文章结构,完善实验设计。
第一轮就有3个大修和1个小修,涉及实验设计、数据以及文章结构等基本面,挑战不小,让我们看看作者都做了哪些努力。
审稿意见摘录
审稿人1提到论文的优点和缺点,并建议进行大修,强调语言的可理解性;审稿人2提出和未被引用的相关研究进行比较的意见,建议对引言和结论部分进行改进;审稿人3给出小修,认为整体上论文创新性和实验结果有价值,只需要少量修改;审稿人4则指出实验设计的重要问题,并建议更简洁的表述。
作者的积极回应
作者在回复信中首先感谢编辑和审稿人的辛勤工作,并认真按照审稿人的意见对论文进行了修改,提供了详细的回复列表。作者在语言方面重新组织了文本,以提高逻辑性,让读者更加易于理解研究结果的要点。此外,作者还增加了参考文献、数据可用性说明,并对CheckCIF进行了修改。
第二轮审稿
在第二轮审稿中,两个审稿人对修改后的文章给予了小修的意见。由此可见,第一轮的认真修改和回复是多么的重要,它会直接影响到后续的评审结果。
审稿人1建议“接受”,主要是对作者反应问题的认可;审稿人2同样认可作者改进的努力,建议简化结论部分。作者对此保持认真态度,逐项回应审稿人提出的小修意见。
第三轮审稿
在经过有效的修改后,审稿人一致同意接受论文,认可作者在改进论文过程中的努力,这一过程也十分值得其他作者学习。总之,审稿过程不仅是对论文质量的提升,更是展示作者认真态度的机会。
关键总结:审稿背后的成功秘籍
① 审稿意见是提升论文的“法宝”。审稿人从不同角度审视论文,他们的反馈有助于提高论文质量。
② 别怕“大修”,将其视为完善论文的机会。认真修改使论文更完整、更严谨。
③ “小修”意见同样重要,细节决定成败,从语言到结构都可能影响最终评价。
④ 积极回应审稿意见,有助于赢得审稿人的好感,提高论文被接收的机会。
⑤ 审稿是一场“耐心马拉松”,顶刊论文往往经历多轮修改,因此保持平和心态至关重要。
从“大修”到“最终接收”,这篇生物医学领域的顶刊论文的返修经历告诉我们,返修是一个严格但充满机遇的过程,面对问题,持续的努力和认真回应审稿意见会带来成功的发表。相信金年会的诚信至上的品牌理念定能助力您的学术之旅!
这篇推文对您有哪些启发或帮助吗?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哦!关注“金年会”公众号并回复“礼包”,免费领取写作投稿资料包和投稿问题30问!